手性色谱柱分类体系有哪些?

栏目: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:2021-05-14
手性色谱柱分类体系有哪些?根据手性固定相和溶剂的相互作用机制,Irving Wainer首次提出了手性色谱柱的分类体系:

  手性色谱柱分类体系有哪些?根据手性固定相和溶剂的相互作用机制,Irving Wainer首次提出了手性色谱柱的分类体系:

手性色谱柱

  第1类:通过氢键、π-π作用、偶级-偶级作用形成复合物。

  第2类:既有类型1中的相互作用,又存在包埋复合物。此类手性色谱柱中典型的是由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制成的手性色谱柱。

  第3类:基于溶剂进入手性空穴形成包埋复合物。这类手性色谱柱中最典型的是由Armstrong教授开发的环糊精型手性柱[2],另外冠醚型手性柱和螺旋型聚合物,如聚(苯基甲基甲基丙烯酸酯)形成的手性色谱柱也属于此类。

  第4类:基于形成非对映体的金属络合物,是由Davankov开发的手性分离技术,也称为手性配位交换色谱(CLEC)。

  第5类:蛋白质型手性色谱柱。手性分离是基于疏水相互作用和极性相互作用实现。

  但是,随着由于市场上可选择的手性色谱柱越来越多,此分类系统有时很难将一些手性柱归纳进去。因此参考Irving Wainer的分类方法,根据固定相的化学结构,将手性色谱柱分为以下几种:

  刷(Brush)型或称为Prikle型

  纤维素(Cellulose)型

  环糊精(Cyclodextrin)型

  大环抗生素(Macrocyclicantibiotics)型

  蛋白质(Protein)型

  配位交换(|Ligandexchange)型

  冠醚(Crown ethers)型